目的地:江西-婺源

    最佳时节:婺源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雾日较多。一年四季都可以去玩。但春天是婺源旅游最好的季节,尤其是3月~4月。从3月中旬开始油菜花进入旺花期,至4月初谢幕。期间漫山的红杜鹃,满坡的绿茶,金黄的油菜花,加上白墙黛瓦,五种颜色,和谐搭配,胜过世上一切的图画。

    心理关键词:图腾、环境心理学

    婺源没有北方的硬朗线条,体现出的是圆润和温婉。这里的山村,也不同于北方建筑的红墙红瓦,简洁的平房院落的布局,和棋盘般笔直的街道;在这里,更多的建筑是依水势而成,房屋的整个走向,就是穿村而过溪水的形象。

    婺源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上饶市北部。婺源为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婺源东西分别与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景德镇毗邻,南与“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相望,北枕旅游胜地黄山和历史名城、古徽州首府歙县。

古代的徽州,是著名的徽派思想的发祥地,诸多的文人墨客,多来源于此。从当地的房屋建筑中,也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古人对文化教育和人文思想的重视。每每流连于溪水巷陌间,我们惊奇地发现,这里最有气势的建筑,往往是当地的祠堂和书院。高大的建筑和通透的空间,又和民居内部的狭小布局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婺源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

    延展阅读:婺源方言


    据《赣东北方言调查研究》一书记载,婺源是江西重要的徽语区之一。婺源县为唐开元二十八年分休宁县和乐平县之地而置,自公元720年至今,婺源方言已流传了1200多年,是江西地区流传较为久远的方言之一。

    悠久的历史,让婺源方言保持了古朴儒雅的特点。如人们熟知东司、出恭、承让、大小乔、没者也、有亦无、不对榫等极富历史文化内涵的词语,在婺源方言中运用极为广泛。此外,婺源方言对“之”字的理解与用法特别接近古汉语。“之”用在句末,作语气助词,表示已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如“吃之,去(ké)之、没(mé)之”。这种用法,在婺源东部方言中,同样适用于“兮”,如“吃兮、去兮、没兮”。此外,古汉语中不常见的“相”代第一人称的情况,在婺源方言中也可以找到,如“相帮”(帮我一把)。

    除了古老之外,婺源方言还有富有节奏、感染力强等特点。如表示程度加强的“甜津津”(音zěn)、“苦醨醨”(音lí)、“稠搅搅”、“稀淌淌”、“细珍珍”、“粗蒿蒿”、“慢偷偷”、“急熊熊”、“松哈哈”、“紧扎扎”、“香喷喷”、“臭哄哄”(音hèng)、“乌兮兮”(音xì)、“绿翡翡”(音fì)、“穷岌岌”、“死没没”……念起来,很亲切,这种方言的特色是普通话所不及的。

    江岭风光 


    江岭南临晓起,东接溪头,地处婺源县最东北,是婺源最值得去的地方。那里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呈梯田状,从山顶铺散到山谷下。

    站在山顶望去,山下层层梯田,如链似带,从山脚一直盘绕到山顶,高低错落,壮丽雄齐;脚下大片的山谷内,油菜花层层叠叠,一望无际;黑瓦白墙的徽派民居夹杂在一片金黄之间,水面和蓝天交相辉映,仿佛如诗如画般的画卷里点缀着一小撮粉墙黛瓦,分外可亲。在婺源再没有比这更令人惊喜的了。

    作为“中国最美乡村”中田园风光的代表作“江岭风光”不仅是世界级摄影基地,更由于古树、河流、梯田、农舍、农作物合理布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天人合一”在这里得以完美。

    心理学与生活:可媲美长城的梯田


    中国至少在秦汉时期就开始有梯田。水稻的种植需要大面积的水塘,而中国东南省份却多丘陵而少适于种植水稻的平原地形,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移民至此的农民构筑了梯田,用一道道的堤坝涵养水源,使在丘陵地带大面积种植水稻成为可能。构造梯田,不仅解决了粮食问题,而且也形成了极佳的自然风景,给人以神奇梦幻的视觉冲击。

    人作为自然界的一种动物有着一种亲近自然的本性,这些自然环境带给人的愉悦之情是那些人工环境所不能替代的。环境心理学家们认为,“对自然环境的美好体验可以减轻人们的精神压力”,在梯田中游荡可以产生一种美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体验。

    有学者将梯田与长城媲美,说它们同是人造奇迹,不同的是:长城是古代皇帝强迫人民修筑的,梯田则完全自发修筑,经过千年形成规模,一切顺其自然。

    木板廊桥


    婺源有一种颇有特色的桥——廊桥。所谓廊桥就是一种带顶的桥,这种桥不仅造型优美,最关键的是,它可在雨天里供行人歇脚。宋代建造的彩虹桥是婺源廊桥的代表作。这座桥取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意思取名。彩虹桥周围景色优美,青山如黛,桥下是清纯无比的江水,桥上不时有村姑农夫挑着担子经过,山光水色与木板桥有机结合为一体,妙不可言。

    彩虹桥历史悠久,建于南宋,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长的廊桥,被众多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之一”。桥下的一池碧水,因篆刻流派鼻祖文彭与何震泛舟于此,见这里秀美风光,文彭欣然在临水石壁上题刻“小西湖”而得名。上千年的水碓作坊,依然演示着古人利用水能带动水车舂米、磨粉。一道简单不起眼的石碣(石坝),几百年来保护彩虹桥周边的生态环境。

    心理学与生活:孩子,看见彩虹了吗?  


    彩虹从哪里来?当时处在挪亚时代,人类在神的眼中罪大恶极,神用洪水来毁灭世界,只留下挪亚一家八口。当洪水过后,神给挪亚一个应许:从此祂不会用洪水来毁灭这个世界。这个应许是透过天空美丽的彩虹为记号来向世人显示。神的保障不仅及于挪亚一家及他的后人,当神在云彩中看见虹,便会按“彩虹之约”,施怜悯宽恕人。在《圣经》创世记里,“彩虹”代表上帝对人类永恒不灭的许诺,是神慈爱应许的象征。

    看过史诗电影《赛德克.巴莱》的都知道,彩虹桥是朴素的原住民赛德克人的心灵图腾。族人相信猎过头的男士,他死后的灵魂可以进到祖灵的居所;也就是说:这些勇士们死后,灵魂将可以平安的越过彩虹桥,到达祖灵的居所地。正是因为这些原住民对于自己信仰的持守,才有着他们对于侵略者暴行的控诉和反抗。

    “你已经血祭了祖灵,我在你脸上刺上男人的记号,从今以后,遵守祖律的约束,守护部落,守护猎场,在彩虹桥上,祖灵将等候你英勇的灵魂。” 为了灵魂自由,亲们,我们也去趟婺源,越过彩虹桥,展开回归灵魂的旅程吧!

 

(摘自:http://www.psycofe.com/read/readDetail_34721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