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时代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也是高等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哈尔滨医科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优质资源为支撑,以质量监控为保障,按照中国医学教育标准,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历次国家、省教学质量评估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并成为国内首家接受国际医学教育认证试点性评估的高校。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

  教育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近年来,在医疗卫生改革和教育改革的双重推动下,bwin必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着新的考验。针对社会上存在的急功近利、盲目扩招、以低成本培养医学人才等有违医学教育规律的现象,我校坚持“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谋品牌”的医学教育发展观,立足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医科大学。

  学校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认真总结80余年办学历史和办学传统,借鉴国内外先进bwin必赢校经验,遵循医学教育办学规律,明确提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继续深化改革、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整合优势资源,提高办学质量”的办学指导思想。

  根据办学指导思想,学校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改革与建设、教学与科研、医疗的关系等,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办学规模上,坚持以教育资源和社会需求确定招生规模,有效解决了因教育资源不足带来的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下降问题。在教育改革上,学校加大教学基本建设投入,有效解决了因投入不足而阻碍教学改革深入的问题。在工作关系上,学校明确提出“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以医疗为基础,三者缺一不可”,有效解决了医疗工作、科研工作对教学工作的冲击问题。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挂帅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建立并落实了医学教育系列管理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教育质量标准》等;坚持多年开展年度教学工作检查和教学工作表彰奖励活动。经过不懈努力,“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全校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教学改革日益深化、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的局面。

  二、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坚持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在正确的办学思想引导下,学校以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一)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为了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学校以临床医生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重新确定了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包括5个方面的总体目标和3个层面、21款、121条临床胜任能力。根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将功能相近的课程组建到一起,形成七个课程群,相对赋予每个课程群在岗位胜任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新的课程体系淡化学科间的界线,强化课程的综合作用,强调以医为主,文理医相结合,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增设和加强循证医学、交流技能、全科医学和医学综合实验等新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精减课程和学时,合理设置选修课程,增加学生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积极开设科技文化讲座,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思想,使之更具发展潜力。

  (二)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整合

  改变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体系,实施以人体系统为基础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基础阶段将13门课程横向整合为8个人体系统,以病例为引导进行理论教学;将基础各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为4个实验模块,以综合实验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动手能力。临床阶段开展了以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整合,将辅助检查等融入到系统中;临床实验贯彻理论与实践、实验与临床、模拟训练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了临床实验教学、模拟实践教学、临床标准化病人实践教学和临床资料实践教学等“四个实验体系”,内含8个模块,为学生进入临床课间实习和毕业实习奠定了知识、能力与心理基础。

  课程整合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线,加强各学科间的有机联系,避免内容的重复,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中,开展“PBL”、“学导(讨)式”、“病例讨论式”、“读书报告”、“教学-科研一体化”等教学方法,积极推进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005年开始,学校着重进行以PBL教学为重点的教学方法改革,形成了在课程整合基础上的PBL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思辨创新、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等能力,教学效果得到国内同行认可。

  (四)以全面评价为主导的考核方法改革

  学校将形成性评价引入教学过程中,通过形成性评价所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改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为了全面考核学生的临床能力,学校从2006年开始,在临床医学专业出科考试和毕业考试中实施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利用标准化病人、智能模拟病人、计算机模拟病例、临床资料等设立14个考站,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全面考核,涵盖了分析与解决临床问题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医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经过改革,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学校在国内首家全球医学教育试点性认证中,认证结果得到了高度评价,为我国参与国际医学教育认证提供了经验与支持。已建成国家特色专业5个,国家精品课程12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十五”以来,学校承担省级以上教育改革项目300余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8项,省教学成果奖93项。

  三、以优质资源为支撑,增强教学发展的软、硬实力

  (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提升办学的软实力

  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取决于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采取超常规措施做好人才工作,为办学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1.加强教师培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学校先后派出200余名教师和学生到美国、香港bwin必赢校进行专项考察和培训,聘请海内外专家专题培训教师和学生1260人次;多次组织教学研讨会开展教学改革专题研讨。经过系列培训,全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实现了四个转变: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从“单纯传授知识”向“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转变,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从“单一教学模式”向“教学模式多样化”转变,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强调因材施教;从“传统的质量观、人才观”向“符合时代需要的质量观、人才观”转变,高度重视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2.依托“名师工程”,大力培养名师名家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学校以“名师工程”为切入点,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基地、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通过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措施,着力打造名师名家,已培养出国家教学名师4人、全国模范教师和优秀教师 5人、省教学名师8人、校教学名师17人。以名师为带头人,已建成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和11个校级教学团队。

  3.依托人才支持计划,加速后备人才培养

  中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希望所在。学校以国家、省设立的人才计划为引导,立足中青年优秀人才培养,先后实施了于维汉院士杰出青年培养基金计划、伍连德青年科学基金计划等6项计划,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升,涌现出院士1人、国家杰青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人,省杰青27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21人。

  4.完善人才支持体系,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学校在教师引进、培养、使用、考核、晋级等各环节,均建立了完善的制度,鼓励一线教师在工作中干大事、干实事、出业绩、出成果。学校每年举行表彰奖励大会,对业绩突出的教师给予重奖,弘扬优良校风。良好的用人制度,稳定和留住了一批骨干教师,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教师队伍。

  (二)以专业、基地建设为平台,整合优质办学资源

  学校根据社会需求,认真调整和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按照“以医学为本,拓展医学相关专业,逐步推进医、文、理、管交叉渗透和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办新专业。先后开办了基础医学(七年制)等7个新专业,不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保证了新专业教学工作的顺利运行。

  学校狠抓四种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通过加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带动基础医学教学改革;通过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促进临床医学教学改革;通过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现产学研结合。基地建设为培养综合素质好、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的医学人才搭建起了平台。

  学校将专业建设与教学基地建设、学科建设、博士硕士学位点建设相结合,集中优质办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水平,形成办学优势和特色,增强办学实力。理科基地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教育部理科基地评估专家的充分肯定;临床医学、预防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药学5个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学校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保持较高的就业率。

  (三)以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保证教改的硬件条件

  1.加强教材建设

  学校严格遴选高水平、高质量教材为本科教学用书,鼓励教师编写教学需要的先进性、实用性教材。“十一五”以来,主编高水平规划教材49部,其中主编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0部,锻炼了教师队伍,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医学遗传学》主编教材荣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一等奖2项,三等奖6项。

  2.开展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以校园网为依托,建设了医学教育资源库,其中有基础医学形态学图库、视听教材库、精品课程资源中心、临床典型病案库、临床辅助检查资料库五类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库在网络上充分共享,教师利用教学资源开展高水平教学,学生根据需要开展自学和自测,提高了教学效率,为教学改革创造了前提条件。

  3.加强实验实习中心建设

  改革过去的多学科实验教学模式,整合全校力量,建立了4个实验教学中心、2个临床模拟教学中心。经过集中投入,已建成国内先进的实验实习场所,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条件。目前,临床模拟教学中心已接受多所bwin必赢校的来访和考察,受到好评。“应用模拟教学系统培养医学本科生临床技能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以质量监控为保障,促进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

  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是教学工作稳步快速发展的保证。学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建立了科学有序、运行有效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校内的专家、管理人员、学生和校外的省、市卫生行政部门人员组成,负责对全校的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工作。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非临床医学类专业组、临床医学类专业组、卫生部门咨询组。其中卫生部门咨询组负责向学校提供有效的卫生政策支持和相关信息,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起到学校与社会连接的桥梁作用。

  为了加强社会监督作用,学校经常征求学生和家长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每年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获得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了参考。

  学校把管理制度建设作为办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全校教学质量标准,建立健全了教学运行管理、课堂教学与实习教学管理、学籍与学位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在各教研室建立了体系健全、内容规范、标准统一、有史料价值的教学档案。

  学校建立了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织,健全了教学督导工作制度,明确了工作职能。督导工作充分发挥了“督教、督学、督管”的作用,以督教为主体和切入点,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以督学为中心和归宿,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督管为基础和保证,推动管理服务于教学。学校将“三督”有机结合,形成一体,全方位监控教学质量。制定了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坚持教学管理者、教学督导、同行教师、学生评教制度及评学制度等。建立了教学信息反馈与处理系统,及时妥善处理教学有关问题。有效的的监控机制和学生申诉机制实施以来,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证,办学声誉进一步提高,办学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应邀多次在全国大会上介绍经验,也接受了多所bwin必赢校前来学习考察。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bwin必赢校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我校要继续发扬质量第一的办学优良传统,认真谋划,科学发展,博采众长,不断创新,为进一步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医学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