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4日-26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和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和苏州大学医学部联合举办的全国生物类专业建设及专业规范交流研讨会在我校红楼会议中心召开。

25日上午8:30,在奥运火炬来到苏州的美好时刻,研讨会在我校教务处唐忠明处长的主持下隆重开幕。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嘉宾有: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和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施蕴渝院士,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吴爱华副处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和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的乔守怡教授和北京大学的许崇任教授,此外,还有来自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吴向副总编,教指委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林志新教授和云南大学肖蘅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生命科学与医学出版中心林金安主任以及来自全国90所高校的近150位代表出席了本次大会。

苏州大学副校长殷爱荪教授首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殷校长向与会领导、贵宾、专家、代表们简要介绍了苏州大学的概况及2007年本科教学评估情况,我校医学体制调整情况及医学部的学科现状,希望本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能促进我校生物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接着,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和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施蕴渝院士向全体与会代表致词。她简要介绍了生物学类各专业规范的制定背景和过程:指导性专业规范是国家教学质量标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国家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最低要求,是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切入点;并对本次大会议程进行了安排。

随后,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吴爱华副处长致辞。他指出: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目前的重要任务就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吴爱华副处长介绍了教育部高教司目前开展的主要工作:一是配合质量工程,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二是筹建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国际国内优秀资源的共享,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开幕式最后,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吴向副总编发表讲话。他对科学、技术、工程三者进行了比较,提出高等教育应探索以学为中心的方法的改革,要构建提高实践能力、面向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开幕式结束后,全体与会代表和嘉宾合影留念,随后即返回主会场继续进行大会报告。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生命科学与医学出版中心林金安主任的主持下,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和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的乔守怡教授和北京大学的许崇任教授,教指委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林志新教授和云南大学肖蘅教授,高教出版社生命科学分社吴雪梅社长以及来自全国的各地方高校的代表们纷纷发言。他们分别介绍了各高校的生物学专业建设的现状以及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惑,希望能得到与会专家的指点和建议。

26日,大会分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三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与会代表们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交流研讨的机会,顾不上休息,争先恐后地发言,会场气氛非常热烈。代表们将本校在办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进行交流,更多的是把学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拿到会上寻求帮助。

时间在会议代表们热烈的讨论中悄悄地流逝,三个小时的交流仍然让与会代表们意犹未尽,但时间已不容许代表们作更多的陈述。

之后,三名会议代表分别代表三个小组向大会总结汇报了本组交流讨论的情况。与会代表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召开的重要意义和取得的显著成果。很多地方普通院校在生物类专业建设与发展中都遇到了诸如经费不足、实践基地不稳定、办学特色不明显、师资力量薄弱,对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理解和操作上的误区、就业形势严峻等各种问题,代表们通过研讨,获得了一些积极建议和应对措施,达成了一些共识。

最后,组委会呼吁全体代表,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大潮下,全国各高校要通过网络平台加强沟通与交流、充分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面对生物类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大家不能观望、等待,而要树立信心,靠自己的努力去积极探索、应对,二十一世纪的很多重大发展问题都离不开生物科学的支撑与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各高校要树立这样的教育观念:重视引导、培养学生的完善的思想、理念和完整的设计思路,而不能只局限于掌握一点点工程技术。

全国生物类专业建设及专业规范交流研讨会在与会代表热烈的掌声中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