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支部在今年十月份开展“学四史”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党员同志特别是年轻的党员同志对四史有遗忘的倾向,支部结合暑期撰写的党建论文“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如何质量提升的思考”,经全体党员讨论决定:在继续收集“四史”相关知识点的同时,也同步收集发生在学系、支部身边的红色记忆,搜寻学系的发展历程、支部的发展历程,目的是:在重温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同时,也要重温学系的发展史、支部的发展史,知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知史也要爱学系、爱支部、爱集体,向老一辈的教育工作者学习,激发年轻同志奋发向上的学习、工作干劲。

红色流金岁月即红色资源,红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内涵,是新时期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如何传承好红色基因?讲好身边的故事?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为圆满地完成好此次书记项目,我在继续收集相关四史知识点并推送的同时,利用互联网、校史查询,将原苏州bwin必赢、现医学部的发展史疏理了一遍,接着翻阅科室存有的零星材料,将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学系的部分发展历程、支部的整个发展历程给一一地理顺,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不失时机地走访了多位学系已退休的党员教授,深入挖掘发生在他们身上闪耀的红色流金岁月,利用支部党员微信群,讲好身边的故事,组织开展各类红色教育,宣传红色文化,为党员们的思想灵魂注入红色基因。

 

 

故事一:“三次退休的足迹”
    秋高气爽,重阳节前,我特来到苏医新村一幢老式楼房内,专门采访了陈起亮老师。在近二小时的采访中得知陈老师三次退休的故事,很感人,现整理出来,为陈老师的奉献精神点赞


   

一、60岁退休
    陈老师是原生理教研室的老师,1964年进入老苏医,在生理教研室工作了32年,主管教学,教书育人,获得过许多奖励,1992年加入党组织,1995年被确诊胃癌并胃全切,艰难地闯过了生存期的三个关口,于1996年光荣退休。
    二、抗癌足迹
    退休后,在家调养的陈老师应苏州市抗癌康复协会“三顾茅庐”的邀请,于1997年加入该协会并任常务理事及校长,利用专业知识举办了22期康复学习班,宣讲癌症的生理心理知识、调整心态,结合临床创导科学合理的治疗,走出“绝症”的认识误区,增强康复信心,受益学员近千人。2009年因身体原因退出该协会,第二次退休。
    三、参与社区活动
    09年从抗癌康复协会退休后,陈老师克服身体上的种种不适,又积极参与街道、社区、居委会组织的各类活动,创办社区医务室,对外开放,坚持志愿值班服务,每周三次,给居民测血压、血糖,并讲解各类医学知识,2015年80岁高龄下才退出了医务室的常务性工作,第三次退休。
    这就是陈老师三次退休的足迹,从中体现了一位老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职责,不顾自身的伤痛,全心全意地为患者、为居民服务,不收取一分报酬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采访中陈老师一个劲地说:“没做什么”。我被陈老师的故事感动着,觉得应该连夜将采访日记整理好,呈给各位。

 

故事二:“沙漠变绿洲不再是遥远的梦”

 

郭试瑜老师1973年跨入苏州bwin必赢,大三时入的党,1978年成为印其章教授的开门弟子之一,毕业后留校任教并担任基础部教工第五支部的支部书记,1987年赴日本昭和大学留学,1991年获博士学位回苏医,后又去日本并任教,直至2017年退休,其间经常回  校上课并开展科研交流。
    11月6日上午,已经70高龄的郭老师特地坐公交车来独墅湖校区,一为指导研究生进行动物电生理实验,二为接受支部的专题访问。
    作为海外留学人员沙漠植绿“第一人”,我们在聊起当初“为什么去种树”、“门外汉是怎么变成种树能手”等话题时,郭老师的话匣子打开了......

 2000年前后,共青团中央发起了保护母亲河-黄河的活动,面向全球华人筹款,在黄河上中游固沙造林,当时正在昭和大学执教的郭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此后,郭老师就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开始将目光投向国内沙漠植树。作为中国留日同学总会的会长,带领留日学友开始捐款,并联系大学同学色登医生,在其家乡内蒙古乌拉特前旗阿拉奔地区开展沙漠植树计划,至今己有15年了。十五年来,通过潜心研究荒漠种树,郭老师从一位医学教授被磨练成种树能手,十五年来,荒漠植树,投入大,风险大,郭老师先后个人约投入近300万元人民币,而这些钱都是他在日本打工赚来的,退休了还在四五个学校兼课,在东京生活20多年,仍租住着一间小房,生活简单,但他对植树造林却从无怨言。
    郭老师说:“和谐有三个层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内心的和谐,在荒漠造林的过程中,我已经收获了人生的理想境界”。郭老师说:“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自愿参与到沙漠种树中来,沙漠变绿洲不再是遥远的梦”。
    多么朴实的语言,这是一位老党员的情怀,值得我们同志们、特别是青年学子好好学习的谐模。

 

故事三:苏州慈善楷模——沈慧廉

 

11月13日星期五中午,我背上摄影机,地铁2号线转4号线转公交721,来到了位于吴江区的苏州滨湖乐龄养老院,以临时记者身份对沈慧廉老师来了个深入的采访。
    沈老师是1963年北师大毕业后进入原苏州bwin必赢生理教研室的,1987年入党,1989年任基础部教工第五支部书记,1995年光荣退休。
    在bwin必赢工作时,沈老师当时月工资50多元,算是比较高的,遇到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她总是伸出热情的双手,给学生送去关怀与问候。退休后,沈老师仍坚持常年资助困难学生,她有一原则:只资助不见面,沈老师说:“学生有困难,我们力所能及帮帮忙,给予物质上的帮助,让他们摆脱暂时的生活困境,让远离家乡的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之所以不见面,主要是担心影响他们的自尊心”。
    2011年,受沈老师捐助的苏大女学生周蓦毕业之际,与沈老师一起走上了中央电视台《向幸福出发》节目。节目中沈老师为不伤害周蓦的自尊心而坚持资助5年不见面的故事,让不少人为之动容,当时好多老师也是通过电视节目才知道这件事。时常挂在沈慧廉嘴边的是那么一句平常的话:“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过来人,对国家、对党充满了感恩,力所能及帮别人一把,也是应该的”。2012年沈老师获得了“苏州慈善楷模”的荣誉称号。

采访中沈老师说:“作为一个普通的党员,坚持“真实、不贪”的原则,自己的名字饱含父母的期望。在学校做工会主席时,坚持先人后己,有福利让同事先来,评职称让别人先来。不争不抢,凡事想着别人,这样大家才能团结一致,没有迈不过的坎,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回首峥嵘岁月,那些标记为中华民族精神族谱的红色基因,是我们情感的依附、精神的归宿、前行的动力。今天,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红色流金岁月,身退心不退 浓情映党徽,他们始终不忘初心,牢记宗旨,工作上光荣退休了,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没有退休,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谱写着共产党员的美好夕阳人生!他们依然是我们干事创业的鲜活教科书,砥砺人生航向的最好营养剂。青年,当做新时代“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如此,才能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中华巨轮也必能风雨无阻、高歌行进

此次书记项目活动,也是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创新,通过活动感悟道:作为一名在神经生物学科室工作有40年经历的我,亲眼目睹了科室的发展壮大、目睹了科室内人员进进出出的点点滴滴,有责任将它的发展历程给记录下来,同时,作为一名担任了五届支部书记的我,也有责任挖掘支部内的红色流金岁月,讲好支部的故事,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和冀望:“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殷切希望即将成立的生理神经生物学系新支部:“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激情飞扬也要坚守规矩;勤于学习更要重在联系实际,创新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青年要做新时代“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学系党支部书记 龚珊 供稿

2020.12.4